全文预览

简论讽喻体小说_格列佛游记_及其文学地位_伍厚恺

上传者:梦溪 |  格式:pdf  |  页数:7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乏“乌托邦”式的作品或情节,稍后也可以见到如伏尔泰的《如此世界》(1746)这样的“反乌托邦”小说,但斯威夫特在两方面都是18世纪最杰出的代表,而“反乌托邦小说”的成功范例更是由斯威夫特所树立的。巴特勒《埃瑞璜》(1872)的讽刺性寓言手法,以夸张的方式反映英国荒谬的社会现象,以及其生动逼真的描写,都酷肖《格列佛游记》。后来威尔斯的《梦》(1924)和《兰珀尔岛上的勃莱茨华绥先生》(Mr.-BlettsworthyonRampoleIsland,1928)、奥尔都斯·赫胥黎的《美好的新世界》(BraveNewWorld,1932)、乔治·奥威尔的《1984》(1949)等“反乌托邦小说”也都深受斯威夫特的影响,尤其是《兰珀尔岛上的勃莱茨华绥先生》描写海上旅行遇险、“野人岛”上的荒唐见闻以及回到欧洲后与现实的联想,都明显带着《格列佛游记》的影子。“反乌托邦小说”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传统,直至现代衍生出描写未来世界灾难的科幻小说,都与斯威夫特有密切关系。《格列佛游记》所确立的讽喻体小说形式的影响确实极为深远。①②⑧eSaintsbury:TheEnglishNovel,AMSPress,N.Y.,1979,p.72,p.72,p.301.③⑨参见IanWatt:TheRiseoftheNovel,Univ.ofCalif.Press,1962,pp.118—130,pp.255—256.④转引自米克《论反讽》第116页,昆仑出版社1992年版。⑤⑦阿尼克斯特:《英国文学史钢》第207页,210页,57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⑥NormanBrown:LifeagainstDeath,NewEnglandUniv.Press,1959,p.165,p.176.⑩参见福斯特:《小说面面观》第102页,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中文系责任编辑:李方林)·15·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