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衍、错位、混体等混乱现象于光绪末年实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极个别官印中满文篆字俨然成为形同虚设的装饰点缀,完全丧失了传达信息的功能。虽然如此,清代普通官印多达上万方,满文篆字偶有失误不足为奇。而皇帝传用之国宝重器毕竟只有二十一方(清代传用御玺共二十五方,其中有四方系太宗以来“先代相承传为世守”而非乾隆时代改镌具有合璧满汉玉箸篆字者),如此高规格的有限御宝之中也出现满文篆字拼写法上的失误,就不能不是一桩大失皇家脸面与政体尊严的严重事件了。令人费解的是,这方拼写错误的“皇帝亲亲之宝”竟然能够得以蒙混过关,在“以展宗盟”的诏书上堂而皇之地钤印面世,诚可谓玺印史上罕见之一大奇观。此外,还有一方梅檀香木质的“哳[(c1钿haniboobai)皇帝之宝”_24(见图28),“皇帝”满文之玉箸篆应当写作黼,印中却书成,收声辅音.n的尾部本来应当写作收敛型的I9,却被书成开放型的Ir-。在满文篆字三十二体中,属于开放型篆字的一1"1虽然尾部垂直折下,但转折点却是在右边线上,例如悬针篆的$~gnf-aiman中写作U、垂露篆的0莉『【fI广州kadalan中书成1『_等。除此之外,尚无似此形式从中下垂者,只是坟书因尾部要向外斜出而推动折点内收,从而写成Ir/,如嘲ilan,但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尾部的斜画造成的,况且其在同样的情况下附加成分圈与主体笔画尾部不同此印作并列式而作下承式——圈不下垂至底而为主体笔画尾部所承托,即如珊han。因此,这个字不属于异体阑人之混体,亦应判为讹误。分析所以如此,合乎道理的解释只能是:玺中将字尾写成与下面属格助词连写的形式(由于连写,词尾形的势必由封闭式改而为开放式,而词尾形的一i书作[,上开放性词线位于右2线,以故推动其上已变成词中形之1f的下开放性词线内移至右2线成为1f以便与(同线相接,从而成为玺中现在的样子。类似的例子如l『丘10“天之”中的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