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服装生产加工过程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和加工整理等工序的地或产地进行强制性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美欧纺织产业的发展,并经过对原产地规则的管理严格控制了优惠地域的适用范围。综上分析可见,这些双边或多边协议实际起到了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变相转移的效果,损害了中国纺织产业的利益,是美、欧国家对中国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的表现。РРР 通常地,贸易制裁越严重,造成的贸易转移量就会越多,但这并不是说轻微的贸易保护制裁所造成的贸易转移就能够忽略不计,贸易保护方法和贸易转移量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国外学者已经对部分贸易保护方法和贸易转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如,Prusa对美国1980年~1988年间全部含有终裁结果的反倾销案件的涉案产品的贸易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发觉,即使征收低额反倾销税或案件被驳回,仍存在很显著的贸易转移效应,甚至只要存在贸易威胁,就会引发贸易转移效应。这也启示我们,哪怕贸易国只是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进行了轻微的贸易限制,或只是对中国出口商品进行贸易保护调查,仍有可能造成贸易转移,对贸易保护方法的这种不利影响绝不可小视。Р 为了深入了解贸易流向改变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国际贸易的影响,还需要追踪分析贸易转移以后的国际贸易形势改变。当B国在吸收了中国从A国转移过来的部分纺织品服装以后,造成市场价格下跌,其我国生产者的供给能力可能会缩减,在这种情况下,B国纺织产业组织很有可能以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激增”、“市场扰乱”、“产业损害或产业威胁”、“重大贸易转移”为由要求B国政府进行保护,结果中国纺织品服装又遭到了B国的贸易保护限制。由此得出,A国对中国纺织品服装采取贸易保护方法不只是简单的国际贸易转移,而是还将造成其它国家对中国纺织品服装也将采取贸易保护的潜在危险,所以,中国政府及行业协会应亲密关注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大进大出的改变,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