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 支架式教学: 这种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的框架,而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 支架式教学环节: 搭建支架: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支架。 进入情境:引入问题情境,提供获得的工具。 进行探索:启发引导、分析探索、适当提示、沿框架发展。 合作学习:小组协商、讨论。达到全面正确地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效果评价: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合作的贡献、是否完成任务。 (2)情境性教学: 要求,内容要选择真实的问题情境,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 教学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之中; 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具体问题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 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3)随机进入教学 十、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 产生背景:80年代以来,西方进入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主要特征: 1.“非哲学”。否认永恒不变的知识基础,倡导异质性的、多元化、多视角、开放性的思维方式。 2.非中心化。人不再是构成一切客观性的主体。 3.反基础主义。认为不存在任何指导我们的永恒的、中立的、超历史的知识基础。 4.非理性主义。强调非理性的情感和直觉方法的重要性。 教学观:后现代主义对教学目的采取宽泛的态度,不要局限于单一的教学目标,不强求每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也能够培养“片面发展”的人。 课程观:(4R) 丰富性:每门学科都会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丰富性。 循环性:与螺旋式课程的概念内涵是一致的,循环性旨在发展能力,其框架是开放的。 关联性:教育与文化 严密性:概念的重新界定,是与诠释、不确定性相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