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的水文和水动力交互作用。鄱阳湖流域内五河水系的来水量是影响鄱阳湖水位以及造成洪水的主要原因,长江的顶托和倒灌作用是次要的,五河对鄱阳湖作用较强的时期是1970s和1990s,其中1990s是五河水系对鄱阳湖作用最强的时期,同时也是长江对鄱阳湖作用最弱的时期。洞庭湖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四大湖,仅次于青海湖、兴凯湖和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2,820平方千米(1998年),原为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通过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吞纳长江洪水,湖水由东面的城陵矶附近注入长江,为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由于泥沙淤塞、围垦造田,洞庭湖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江湖关系是一个复合现象。自然背景下的江湖关系包括荆江四口分流分沙能力、荆江四口河道的冲淤、洞庭湖的淤积、荆江的冲淤以及城陵矶到武汉河段的冲淤等五个方面。从防洪意义上来说,江湖关系的变化体现在蓄与泄的变化,即荆江河段的泄流能力、荆江四口分流分沙能力、洞庭湖调蓄洪水能力以及成汉(城陵矶至汉口)河段的泄流能力四个方面。江湖关系的复杂性体现在这四个方面与质的错根盘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截至2012年,荆江河段在洪水期间,水位高出两岸地面几米至十几米,这是泥沙淤积的结果。泥沙淤积减小了荆江河段的泄流能力,荆江水位抬高,荆江四口分流分沙增加,从而进入洞庭湖的泥沙增加,导致洞庭湖湖容逐年减少,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又导致湖水位逐年抬高。而湖水位的抬高,一方面导致四口洪道水面比降调平,挟沙能力减弱,泥沙落淤,四口河道严重淤积,另一方面导致洞庭湖出流对下荆江的顶托。下荆江由于四口分流分沙,下荆江河段径流量减少,但水流含沙量不变,加之受洞庭湖出流的顶托增加,导致下荆江泥沙淤积,泄流能力减少,下荆江防洪压力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