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这表明学生只能感觉到自己的手臂侧伸出去了,而不能感觉是否“平伸”了,因此是泛化。后来我这样训练:(1)帮学生把手摆到侧平举位置;(2)令其绷紧肌肉;(3)体验此时的感受;(4)重复,以训练他们捕捉这感受;(5)待他们多少能捕捉到这个感受后,我叫他们做几个“侧斜举”,同样体验和捕捉感受,以同侧平举的感受区别开来。这就是训练分化。(6)“侧斜举”角度渐渐逼近侧平举,分化训练渐渐精细。这样的训练很成功,表现为最后学生能在一听到侧平举的口令后,就“唰”地一下子做到位了。这就是我工作中训练学生做了一次辨别学习。(如果能按照以上举例论述,且表述完整合理加10分)[如果按照第9章第2节的模式回答,表述完整合理可以参照以上给分标准执行。]27.举例说明宜用等第分数的情况。答:学校教育教学中宜用等第分数的情况至少有如下几种。(1)当某一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没有很多个体差异时宜用等第分数,甚至可以只有两级如“达到一稍欠”,例如对小学一年级的算术成绩就可以这么做(3分)。(2)如果一项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是有很多个体差异的,但是我们没必要了解得这么细,那么也可以采用等第分数。比如音乐、美术、体育之类的科目(3分),如果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向学生提供在平均水平上优于家庭教养的教育,在于让学生活动起来,而不是为了细究个体间的差异,那也就没必要采用连续分数,而只需列出若干粗大等级就行了。(4分)(3)如果一项特质的表现从理论上讲,会有很多个体差异,但是我们难以制订规则来精细地测量它们,并且当我们的目标是察看普遍的共同性时,那么连续分数也是不必要的,采用粗大的等第分数就行了,比如测量学生的操行。(5分)试卷代号:1170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教育心理专题试题2011年7月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B.苯丙酮尿症)事件表明环境影响成功地抵抗了遗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