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完整版

上传者:火锅鸡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145KB

文档介绍
反射光波的单一属性武断为对物体本身的可靠认识?以及,我们何以证明‘引起亮感的过程是由于光’的所谓‘科学结论’不是一种武断?则‘认识过程’在其尚未进行以前就应该休矣。色觉——世界本无色,所谓‘颜色’不过是可见光谱中不同波长的光波作用于视觉系统的感觉转换产物。混合光产生白色光觉,单一波长的光波只要相差5毫微米,人眼即可产生不同的色觉,故从400~700毫微米之间的光波中大约能变换出150多种不同的‘色’,主要为:红(700~610)、橙(610~590)、黄(590~570)、绿(570~500)、青(500~460)、蓝(460~440)、紫(440~400)等七色。至于红和紫以外波长的光线,则陡然成为没有任何“颜色”的‘理念之光’了。听觉——世界本无声,所谓“声音”不过是?16~20000赫兹的机械振动波刺激听器官所引起的‘错觉’。错就错在这“声音”本身并不能反映出‘什么是声音’,反而让听者误以为‘声音’即使在耳朵之外也直接是一种客观的音响。而导致此项错误的不仅仅是鼓膜、耳蜗毛细胞和听神经中枢,就连外耳道也参与作祟,致使较小的振频变成很大的声音,却对较高的振频充耳不闻:‘根据物理学上的共振原理,一端密封的管道,能对波长比它大4倍的声波发生最好的共振。人的外耳道平均长度为?2.7厘米,它的4倍是10.8厘米,后者与3000赫兹声音的波长(11.4厘米)相仿。因此,人类外耳道的共振频率为3000赫兹左右。由于这种共振因素的存在,当3000赫兹的振动波传到鼓膜时,听力可增加10分贝左右。’(引自《生理学》)也就是说,在真实的身外世界中原本并没有艳丽的色彩或悦耳的声音,倘若人类的眼睛和耳朵在构造上起初直接就是光谱仪和振频仪的话,那么,我们现在所看到或听到的世界一定已经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可见,‘有声有色’只不过是某类自然存在物(如某些动物)为维持其存在而不得不对‘异我者类’(即一切9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