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官井洋大黄鱼的资源和生物学特征-渔业资源专业论文

上传者:梦溪 |  格式:docx  |  页数:63 |  大小:3187KB

文档介绍
第一次啊卵裂;受精后5小时45分进入囊胚期;受精后8小时30分先后形成胚环和胚盾;受精后13小时20分形成原口,胚盾前半部出现少量黑色素,并可见到5-6对肌节;受精后16小时47分,视囊、听囊明显,头部后方亦出现黑色素点,肌节8-20对;受精后22小时25分,耳石出现,胚体开始时而颤动,肌节28对;受精后23小时34分,仔鱼破膜而出[29]。1.5大黄鱼资源学研究概况1.5.1大黄鱼种群划分鱼类种群是生物资源的一个基本单位。研究大黄鱼种群是研究大黄鱼数量变动的前提,是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资源的依据[52-55]。徐恭昭[30]等1962年对大黄鱼种群做了生态、形态研究工作,提出我国大黄鱼存在着3个地理种群。徐汉祥等[31]从历史资料分析,认为浙江省近海的大黄鱼群体包括岱衢洋和猫头洋,同福建省官井洋的大黄鱼群体的越冬场有重叠现象,即26°00′N~29°00′N、水深30~60m处同为浙、闽大黄鱼越冬场。通过标记大黄鱼放流回捕亦显示,1958年5月在岱衢洋产卵场标志放流的大黄鱼于1959年4月在福建省连江县北茭有回捕记录,这说明在岱衢洋与官井洋大黄鱼群体间存在混栖现象。于此同时徐兆礼[6]研究了东黄海大黄鱼洄游路线,依据10多个渔业公司1971年~1982年共12年的大黄鱼捕捞统计资料,从大黄鱼产量分布和鱼群移动等方面分析,即吕泗洋、岱衢洋、大目洋、猫头洋、洞头洋、官井洋和东引列岛等产卵群体均隶属于同一个地理种群。张其永[32]根据自然海区的分布范围、洄游路线和亲缘关系,将大黄鱼地理种群划分为南黄海-东海地理种群、台湾海峡-粤东地理种群以及粤西地理种群。1.5.2大黄鱼洄游分布东黄海大黄鱼越冬场有三个:一是江外、舟外越冬场,二是浙闽近海越冬场,三是大沙和沙外越冬场。其中以第一个越冬场的范围较大,鱼群数量较多,但是七十年代中期资源遭受破坏[33]。有关大黄鱼的具体洄游路线大致是: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