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的力量亦不可小视。事实上,民用信息的加工和传递资源已经成为军队心理战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民用信息的加工和传递资源,不但可以对军队心理战资源的不足形成弥补,而且可使心理战形成很强隐蔽性和影响力。因而,在军用和民用的信息资源利用上,谁做得充分,谁就有可能掌握心理战的主动权。在伊拉克战争中,美伊双方都注重利用军队和民间的心理战资源进行角逐。其中,美国凭借本国强大的信息加工、信息传递和信息控制力量,在这场较量中占尽优势。Р未来战争中,制信息权的争夺还表现在对敌方的信息资源的干扰、破坏上和摧毁上。比如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对伊拉克各种新闻媒体的限制、干扰、破坏等就是基于这种需要而行动的。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还一反常态,为了赢得“道义”上的支持,邀请了大约500名记者跟随军队采访,加上几十个卫星同时传送现场画面,使这场战争成为有史以来“被纪录的最全面”的一场战争,也是在舆论上最单向透明的一场战争。Р由此可见,战争期间通过对敌方的信息资源的干扰、破坏、封锁、限制,以此来争夺战场上的制信息权,已经成为夺取制心理权的前提和基础。Р在未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素质的整体提高和反战意识的日益增强,“战争威慑”或许将成为心理战的主体乃至整个战争的主体,战术的所占到的比重将会越来越低。与“核威慑”类似,“战争威慑”也是以强大的事物去压制对方,不过“战争威慑”的范围更广。谁的军事越强盛,谁的国力越发达,谁的“战争威慑”就越大,敌人若与之动手必会先考虑到自身安全及今后的发展而选择妥协。《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智计不可谓不烁古耀今,但最终失败了,追根溯源,还是在于蜀国过度用兵而发展有限,最后整体国力枯竭而亡。所以,国力的强盛才是一场战争的最终主导。Р在明白这一道理后,或许我们今后将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各国都在努力发展,避免战争,而只用“战争威慑”的方法来达到征服对手的目的。Р这,也就是最终的心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