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处于相对闭塞状态,,与中原汉语正常发展和变化不同,再说河湟地区汉语发展也相对滞后,使得古汉语,尤其是大量明代汉语的发音、词汇尽可能保存下来,以至于形成了今天青海方言古色古香、与诸多名著中的语言相近相同的现状,追其原因,与作者籍贯有密切的关系。Р 二、走进名著,进一步见证青海方言与古经典作品的渊源。Р 任何地方方言都是民俗的产物,任何方言都是民俗最精彩的呈现,方言来源于生活,精彩于生活,方言也有利于对地方文化渊源的研究。Р 研究青海地域文化的专家张成材认为,青海方言与南京话、安徽话的对比,青海话更接近于安徽话,两者有更多的相同处。从两者的蛛丝马迹的语言看,青海汉族人中流传的“珠玑巷”之说较吻合。Р 首先,大量的名著、经典的语言上得到了证实,应该是明代的南京,而不仅仅是今天的南京市。青海东部地区,迄今流传其祖先来自南京、江苏及江淮一带的说法,,因此青海汉语的主要来源可以说是江淮流域的官话。这与《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元曲、元杂剧等经典名著的传承有着密切的关系。Р 笔者作为土生土长的青海人,常常翻阅此类经典,觉得兴味盎然,青海周边群众的口语与以上经典名著的地方语言竟如此相近相同,每每读来,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加进了一味味浓浓的怪味鸡汤。在此提出、对比,进一步验证青海方言与经典名著的的密切关系。Р 在青海湟中、湟源、互助一带,人民常用“稀屎冒箭杆”,形容人拉肚子的激烈程度。在元曲中也用“箭杆”来形容雨下得大、急。如《潇湘雨》三《幺篇》:“这雨呀,他似箭杆悬麻,妆助我十分苦。”又元曲《荐福碑》三《小上楼》:“这场大雨,非为秋霖,不是甘露,遮莫是箭杆与,过云雨……”相对而言,用“箭杆”来形容拉肚子的激烈程度比用这个词形容雨来得急要诙谐得多了。Р 笔者每每读《金瓶梅》时,老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好像觉得那位兰陵笑笑生就是土生土长的青海人,而《金瓶梅》是用青海方言写成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