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简单、规则的独立单元,分割后的建筑体型应是均衡的。不致过分细高;不设缝时应进行较细致的空间动力分析。对刚度突变的构件采取加强措施。Р其二,柔性层框架。建筑上往往因底层需要开敞或任意层需要大的空间。使结构处上下不连续状况。产生竖向刚度突变。特别是柔性底层建筑,在历次大地震中,震害都很普遍,甚至完全倒塌。分析研究表明,这类构件的应力和变形集中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在抗震设计时应力求避免,底层应尽可能配置具有相当强韧性的构件以承受大的侧移。Р其三,同一层间的柱子刚度不同。建筑上由于空间需要或由于艺Р术构思,使得同一层间柱子的刚度差异较大,通常在刚性较大的柱子上产生较大的内力。为此设计时宜从抗震的角度去重新安排结构系统,以使刚度尽量均衡。Р其四,抗震墙的不连续。由于建筑上的需要,可能出现上下不连续的抗震墙,这就产生了不均匀性,为此在设计上应考虑限制上下层的刚度变化以及抗震墙的连续性。Р六、节点设计的基本原则Р要实现强节点弱杆件的目标,就必须在梁柱连接点的节点设计中实现,不仅仅要对罕遇地震时节点的极限承载力进行计算,而且更应该对在常遇地震是弹性设计阶段的节点承载力进行计算。Р1.在弹性阶段,梁柱连接处的抗弯能力必须大于框架梁的抗弯能力,并使二者之比≥K(K为连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与框架梁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之比)。防止受大震作用时因梁柱连接处可能存在的某些缺陷导致框架横梁在尚未出现塑性铰之前,节点连接就过早地发生脆性破坏。Р2.在满足基本原则1后,在弹塑性阶段,塑性铰必然将离开柱面向外移,为此在弹性设计阶段就应预测并人为控制塑性铰的位置,使该位置梁截面最外纤维的最大弯曲应力高于梁柱连接处焊逢的最大弯曲应力,以便在大震时促使框架梁在可能出现塑性铰的部位,其翼缘在高应力下首先屈服,产生塑性变形,形成塑性铰,以达到耗散地震能量的目的。Р为了实现以上两个基本原则,就必须排除在常规的等截面梁上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