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s 相合金进行了储氢实验,发现其具有良好的储氢容量;1986 年,菲利普实验室发表了 LaNi5 具有良好的储氢性能的报道,其中将富镧等混合稀土代替纯 La,改善了 LaNi5 储氢性能[41-42]。然而,金属氢化物储氢在工业应用中也存在着储氢合金易粉化,从而导致反应床层导热能力变差等一些缺陷,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改进。Р1.2.2.3?有机液态氢化物储氢Р相对于以上的储氢技术的优点以及不足,O. Sultan 和 M. Shaw[43-44]在 1975 年第一次提出了利用有机液态氢化物储氢的构想,从而开辟了这种新型储氢技术研究领域。有机液态氢化物储氢技术[45]是通过借助某些烯烃、炔烃或者是芳香烃等一些储氢剂和氢气的可逆反应来实现加脱氢的一种储氢方法。Р从脱氢和储氢反应的可逆性以及储氢量等角度来考虑,在有机液态氢化物储氢技术中,苯和甲苯都属于十分理想的有机液态储氢剂,相对的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则是比较理想的有机液态氢载体[45]。如表 1.4 所示,列出了几种环烷的储氢能力和反应过程所需要吸收的热量关系[46]。Р表 1.4?几种环烷的储氢能力和反应所需吸热量Р反应热РH0РkJ.mol-1Р?吸热强度РkJ.mol-1H2Р?体积储氢密度РkgH2·m-3Р?相对密度Р(0℃)Р+ 3H2?-205.9?68.6?55.54 0.779Р+ 3H2?-204.8?68.3?48.28 0.790Р+ 3H2?-197.8?65.9?35.12 0.938Р+ 6H2?-399.5?66.6?63.50 0.880Р(顺)-320.1Р64.0Р64.38Р0.890Р(反)-333.4Р66.7Р62.93Р0.870Р+ 5H2Р+ 5H2?/?/?38.51 1.972Р以下将环己烷与其他一些储氢介质的氢含量以及沸点、熔点进行比较,结果如表 1.5 所示[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