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语言与社会分层——上海中学生话语的社会变异现象研究

上传者:读书之乐 |  格式:docx  |  页数:107 |  大小:2436KB

文档介绍
002;Mclean et al.,2013); 还有人通过与伯恩斯坦类似的实证研究寻找支持或反驳语码理论的证据(Lawton, 1967;Edward,1976;Thorlindsson,1987),但由于研究对象选取的不同以及语料收集方式的差异,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Р比伯恩斯坦产生更深远影响的是社会学家布迪厄。“习性”(habitus)、“资本”Р(capital)、“场域”(field)是布迪厄“反思社会学”(reflexive sociology)中的三大核心概念(Bourdieu,1992)。“习性”又被译作“习惯”、“惯习”等,是从人们小习得的禀性和认知方式,来自于家庭、团体与阶级,是过去历史的整合。相同阶级的人通过相似的环境获得相近的经验,从而形成相近的行为规范。因此习性是区分不同阶级的重要标志。“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劳动,占有了资本即可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布迪厄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 特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其中文化资本为最重要的概念,指世代相传的文化背景、知识、性情倾向与技能,此外,语言能力、行为习惯,以及对书籍、音乐和美术作品等的品位也包括其中。“场域”被布迪厄看作社会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场域是个充满斗争的空间,包含不同类型资本的权力斗争;场域又是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政治场域、宗教场域、教育场域等都有各自的规则,某种习性只有在产生它的场域中才能“如鱼得水”。Р在对教育场域的研究中,布迪厄的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格林菲尔Р(Grenfell,1998)分析了教学中的语言所体现的场域、资本、习性、合法性与象征暴力,认为学校是个强化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真理”、排除异见的机构;拉里奥(Lareau,2003)描述了贫困家庭、工人阶级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及富有家庭孩子在学校和家中的生活的点滴,说明不同社会分层的人们占有不同的资本,Р5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