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生产。正常年份,五月至十月为降雨季节。七、八、九月为降雨高峰期,降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60%。降雨高峰期与马铃薯晚疫病、玉米大、小斑病等主要粮食作物病害发生高峰期重叠,年年阴雨年年病害流行,造成粮食产量重大损失,严重影响山区农民口粮和经济收入。提高该地区抗旱减灾能力,解决该地区作物主要病害流行问题成为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和各级政府的期望目标。但是,常规栽培技术难以应付突发的严重干旱,常规病害防治技术实施难度大且防效甚微,使用农药的成本较高,使用后受雨水冲涮防效降低。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发生频繁,粮食作物单产低长期是西南地区粮食生产的难题。Р四、年度计划Р第一年度(2011年1月至12月)Р1、计划研究内容Р1)筛选适宜作物多样性种植的玉米、小麦、马铃薯、大豆等品种资源,开展品种资源的株型结构、根系结构、养分水分利用以及抗病性、抗虫性等研究。Р2)以玉米与大豆、玉米与马铃薯等典型的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为对象,依据生态学的生态位原理及其对等效应,对复合群体内作物间株高、株型适配和品种类型选择与时空布局配置参数进行定量研究。Р3)利用遗传异质性高的元阳梯田水稻品种为材料,通过该品种的基因组精准测序和基因芯片分析,初步从基因组和表达组解析遗传异质性调控病害的原理。从前一项目甘蔗玉米多样性种植影响玉米螟产卵行为,研究作物多样性影响害虫寄主定位、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Р4)以作物多样性种植体系地上部和地下部种间相互作用及其反馈调节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作物多样性种植与单作的根际过程和根系组成特征。Р5)构建作物多样性种植模式的技术参数,在我国西南、西北、东南山区的等典型区域,进行田间试验。Р2、预期目标Р1)初步明确作物生育期差异,株型互补,根系互作,抗性差异,病虫害差异等合理组配基本原理。Р2)从作物多样性种植环境、作物基因型、作物产量品质表现型三个层面,初步明确作物种群结构对产量、品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