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中考语文—读《三字经》有感[001]

上传者:蓝天 |  格式:docx  |  页数:2 |  大小:12KB

文档介绍
也!但是,我们要把《三字经》与当时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思索,正确地熟悉,主动汲其精华,剔其糟粕。Р 亲情、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孔融四岁就知道让大梨给长兄;黄香九岁便主动孝顺父亲而无怨无悔。 Р 重视子女训练和历史训练亦是优秀的文化传统。“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玉不琢,不成器”。这表达我国对训练的重视。《三字经》还将整个中国历史浓缩在一起,易学易记,并且特地谈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Р 总之,这一切都表现了古代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傲慢。 Р 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于当时的历史与政治缘由,造成了很多不行无视的问题,使《三字经》多了几分糟粕: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愚昧地认为有了“三纲”,就会形成君顺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妇顺的社会安定局面;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这是人人都必需遵守这些根本道德底线,不容打破。只是可怜当时的人啊!一心认为三纲五常可以维护家族、国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纲五常并亲身践行,实际上这不过是富有的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在伦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紧箍咒而已。 РР Р РР 总而言之,《三字经》这本奇书,其精华就在于对亲情、孝顺的张扬,对后天训练和历史训练的重视。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两千年来始终是束缚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绳索。 Р 我们肯定要记住,《三字经》所表达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吸取精华,剔其糟粕,最终发扬光大至世界。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