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面提到的甲骨文的 “沫”这个字。为了描写出人在器皿中洗脚、洗澡、洗脸的情境,在组字时,器皿肯定放在下面,被洗的手脚应放在器皿中,而用手洗脸的人则应放在器皿边上,脸又要放在器皿近上方。这样组合,完全体现了事物的原来情境。这样组构的字,肯定是一个两维的平面,而不能是线性的。所以,在古文字时代,方块汉字的格局就已经形成了,当汉字进展到义合组字和义音组字后,由于整体构形已经经过了一番规整,当然也就要保持上下、左右的两维方形。因此可以说,方块汉字正是汉字的表意性必定带来的特点。 РРР7РР 汉字以秦代统一文字前后通行的古隶(秦隶)和整理规范过的小篆为过渡带,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从隶变开头,汉字的构意大部分保留了下来,也有少部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分三种状况: Р (一)理据重构:形体因书写而变异不能与意义统一时,在使用者表意意识的驱使下,会重新寻求构意去与它的新形切合,或附会它的意义去重新设计它的构形。例如: “射”甲文时代象一只手持弓箭,是合体象形字,小篆作“射”,弓形变成“身”箭形变成了义化构件“矢”,会以身体射箭的意思。 Р (二)理据部分丢失:在字体演化中,有些字部分构件发生了无理变异(也叫构件的记号化),构意看不清了,但还有一部分仍保留理据。比如: “监”的形体来源于甲骨文,原来是用一个人俯身在装水的盆里看自己的面容来表示古代的镜子,引申为“察视”之意。结果,上半部完全丢失理据,只有下部的“皿”还能联想到古代以盆水为镜子的构意。 Р (三)理据完全丢失:还有一部分汉字,在字形随字体的演化中,由于构件的无理变异或构件的粘合,在视觉上完全失去了构意。例如: “朋”在甲骨文里是用一挂两向的玉串或贝串来表示一种货币,所以有“朋比”的意思。小篆做僚,改用凤凰的形象,取其群飞而以“朋党”为本义。隶楷则变异为两个“月”,形分为二,实为独体,完全看不出理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