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毕业设计:大平煤矿矿井通风

上传者:相惜 |  格式:doc  |  页数:104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地震基本烈度Р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Р2.2 地质特征Р2.2.1 矿区范围内的地层情况Р山西大平煤业有限公司井田位于太行山复式背斜之西翼,沁水复式向斜东缘。该矿区区域地层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一般小于10°,由老至新为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等地层,第三系、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广泛覆盖于各时代地层之上,其地层主要特征见区域地层简表(表2-1)。Р矿区内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所覆盖,局部零星出露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地层,现根据地表出露及钻孔揭露情况将该区地层由老至新叙述如下:Р(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Р据区域资料,本组厚0~176,一般120m。为含煤地层之基底,岩性主要由灰色中厚层石灰岩、泥质灰岩、泥灰岩、角砾状泥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为浅海台地潮间或潮上云灰泥坪、潮上盐湖环境沉积。Р(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Р矿区内有两个钻孔揭露,地层厚5.48~29.06m,一般10.99m。主要由浅灰色铝土质泥岩、粉砂质泥岩、铝土岩组成,含大量黄铁矿结核和团块,比重大,为浅海滨岸泻湖环境沉积。与下伏峰峰组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Р(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Р厚92.91~122.94m,一般115.61m,是矿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底部以K1砂岩与本溪组地层分界,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岩性为石灰岩、砂岩、粉砂质泥岩、泥(页)岩及煤层(线)等,几种岩性呈交替性出现的互层状。灰岩5~6层(K2~K6),厚度大,层位稳定,特征明显,是良好的标志层。主要可采煤层(15号)赋存于该组中下部。Р太原组地层沉积是继本溪组海侵开始,经历了海侵逐步扩大至高潮,最后到海退的环境演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不同阶段形成了不同岩石组合特征的沉积地层。Р(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