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引自李斯《谏逐客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不得摘抄原文)(2)在当时的背景下,秦国的旧贵族、新兴地主阶级对商鞅变法各持何种态度?(3)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根据材料三,谈谈商鞅变法有哪些历史作用?2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四十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为政以德”。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材料二: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他生活在哪一时期?他在教育上有什么突出贡献?(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他是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3)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材料一中的人物与材料二中的人物有何不同?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治国问题的认识。2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A处货币的名称。(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中E处的文字字体。(3)材料三中的“衡”指什么?(4)根据材料四,指出图中所示工程最东与最西的地点。并说明其修建的目的。(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反映的共同作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二、综合题(共3题;共55分)21-1、21-2、21-3、22-1、22-2、22-3、23-1、23-2、23-3、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