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绍兴丝绸史

上传者:非学无以广才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35KB

文档介绍
14家,丝绸练染社1家,年产绸缎83万米,产品有绍纺、克利缎、慕本缎、宁绸、库缎等。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为第二阶段,是绍兴丝绸在解放后的一个发展期,主要途径一是扩大生产规模,将合作社转为工厂,又将分散的小厂合并成大厂;二是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缫丝由立缫取代坐缫;丝织,经历了“脚踏手拉——单放手——双放手——机械化”的过程,采用铁木结构织机;印染,甩掉了“一缸二棒”,采用了机械印染设备。至1966年,有丝厂2家(嵊县丝厂、诸暨丝厂),年产厂丝132吨,相当于解放初的6倍;国营或集体绸厂6家(绍兴绸厂、齐贤绸厂、华舍绸厂、东浦绸厂、诸暨丝织厂、嵊县绸厂),印染厂2家(绍兴丝绸炼染厂、绍兴丝绸印花厂),年产绸缎513.6万米,相当于解放初的10倍。绍兴丝绸公司于此年6月成立。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为第三阶段,这正是十年动乱时期,但由于各县针对大城市停工停产而致本地茧丝积压的情况,陆续新建或扩建了一批丝厂和绸厂,如诸暨第二丝厂、诸暨第三丝厂、新昌丝厂、上虞丝厂、绍兴丝织厂、诸暨丝织厂、新昌丝绸纺织厂等等,同时区、社丝绸企业也不断涌现,因此绍兴丝绸业仍有所发展,至1977年,有归口地区工业局的丝绸企业18家,归口二轻系统管辖的小丝绸企业和区社丝绸企业几十家,全市年产厂丝504吨,年产绸缎1275万米,比解放初增长20余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当前为第四阶段,这是绍兴丝绸重新繁荣并走向全国、全世界的大发展时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绍兴丝织业获空前发展。合成纤维、丝绸服装、丝针织品等相继出现,形成门类齐全、规模宏大的丝织工业体系。机杼之声遍及城乡,轻纺市场雄居亚洲,五洲商贾汇集越地,交易信息辐射全球。被称为“夕阳产业”的纺织业在绍兴人民的努力下,做大做强,精益求精,在设计、生产、染整、营销等各个方面乃至整个纺织业都实行了新的跨越,成为推动绍兴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