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早期原子量与贝采里乌斯

上传者:似水流年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36KB

文档介绍
340.9640.08Fe110.98118.5554.2755.85Na92.6993.0946.5422.99Mg50.4750.6825.3424.31Al54.7254.7227.3926.98Ag430.11432.51216.26107.9Zn129.03129.0364.5165.39Cr113.35112.5856.2952.01Se 79.3579.1378.96我们看到,1826年发表的原子量大多数已和现代值十分接近。考虑到那时简陋的实验仪器,以及没有象元素周期律这般光明理论的指引,“黑暗中摸索”得出的这些结果是非常令人惊异的。贝采里乌斯在确定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首先利用了下列定律:定组成定律;倍比定律;原子热容定律;同晶形定律;气体反应体积简比定律;以及她创立的电化二元论等。但并不是有了这些定律之一或几条的加和就能确定化学式的,必须综合利用当时的全部化学知识,以统一的理论、认识贯穿它们,方能提出正确的化学式。原子量测定的结果和各种研究方法,为原子论奠定了巩固的实验基础;也为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埋下了伏笔。同时,贝采里乌斯将这一切与矿物学分析结合起来(我们不能忘记,她曾精确分析了大约两千种化合物和矿物的组成),使原来以外观等物理性质分析矿物的方法改变为以元素和组成分析为主的化学分析方法。这在化学家和矿物学家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增加了化学的威容”,促使化学成长为一门基础科学。这些在今天看来是那样的明晰,但在当时,由于贝采里乌斯两次修改原子量,原子热容定律也出现了反常,许多人不再信任原子量,转而热衷于抛开原子论的“当量值”。法拉第电化学当量定律的发现(1833年)更给这种热潮添柴加油。贝采里乌斯出众的第三张原子量表从化学文献中默默地消失了,正象她艰难而默默地出现一样。直到40多年后,历史回旋至此,人们才惊奇地重新“发现”了她。历史给予人类的讽刺常常是意味深长的。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