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相对稳定的岩层在巨大的水压下开始渗水,水和岩层深处的粘土发生作用,坡体开始变得不稳定。同年10月,当水位到达635米时,左岸地面出现一道长达1800~2000m的裂缝,随后发生了局部崩塌,塌方体积达70万立方米,坝前出现高达10米的涌浪。一个月以后水位上升到652米,崩塌滑坡再次发生,岸坡位移速度达到每天3.5厘米,恐惧万分的水电站工人连夜撤离,蓄水随后停止,水位被降至600米以下,位移随即减少至0.3厘米/天左右。设计部门认为,水位上升引起孔隙水压力上升是造成滑坡发生的关键因素,并认定降低水位上升速度可以阻止滑坡发展。在接下来的2年时间里,这一措施受到了一定成效,但随着蓄水和排水试验的反复进行,岸坡位移也随之时大时小,始终无法彻底消除,库区地震也十分频繁。1963年10月9日2时38分(格林威治时间)从大坝上游峡谷区左岸山体突然滑下体积为2.4亿m3的超巨型滑坡体。滑坡体的运动速度约15-30m/s。涌浪传播至峡谷右岸,爬高超出库水位达260m。掀起的库浪高出坝顶125m,约2500万m3的库水翻坝而过,摧毁了下游3km处的隆加罗市(Longarone)及其数个村镇,造成2000余人遇难。这场灾难从滑坡发生到坝下游成灾,过程不到7分钟。从滑坡开始到灾难发生,整个过程不超过7分钟,共有1900余人在这场灾难中丧命,700余人受伤。巨大的空气冲击波使电站地下厂房内的行车钢梁发生扭曲剪断,将廊道内的钢门推出12米,正在厂房内值班和住宿的60名技术人员除1人幸存外,其余全部死亡;正在坝顶监视安全的设计者、工程师和工人们无一幸免。岩土体滑入水库,致使坝前约1.5km长的库段被填满成为“石库”,因而整个水库失效报废,而混凝土拱坝却安然无恙。3事故原因分析连绵不断的降雨、库水位持续上升、斜坡体内地下水位升高和孔隙水压力增大等多种因素引发了巨型顺倾层状岩体滑坡。滑坡体全貌俯视瓦依昂大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