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形式作为设计的合理来源”②。面对高速发展的商品消费社会,他们以大胆变革的态度,标新立异的设计手法,站在消费者——大众的立场上,尽情演绎通俗文化的乐观与风趣。从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绿可口可乐瓶》,到皮尔罗·加提等人的“袋子”沙发和保罗·罗马兹的“棒球手套”沙发等,都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大众文化。这些作品是机械的、大量复制的、广为流行的。为了吸引人,产品设计新奇、活泼,有个性,以刺激大众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消费欲望。约翰·费斯克得出一个结论:“大众文化是大众在文化工业的产品与日常生活的交界面上创造出来的”③。随着艺术与日常生活界限的模糊和文化的扩张,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界限开始被抹平。后现代主义设计在建筑领域同样表现出对大众文化的热爱和解构。以波普艺术倡导的大众文化、大众口味为出发点,后现代主义建筑复归大众的世俗生活,满足大众文化的多样化需求,设计大众真正喜爱的建筑艺术作品,弥合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原已脱节的关系,使之趋于融合。“丰裕社会”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各个阶层、不同的人群对市场的不同诉求打破了设计上的现代主义一统天下的“国际式风格”。与"国际式风格"对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的否定不同,后现代建筑力图表现出对本土文化、当地居民以及周围场地的深切关怀,既有精心的雕琢和排比,也有随意的构图和拼凑。它们在不同层次上分别满足不同阶层的人们参差不齐的艺术爱好和感情需求,使建筑艺术重新展现其最古老的同时又最具后现代特性的本质:一种真正通俗性、大众化的艺术产品。今天,设计师不仅用人性化的艺术语言表达着对大自然的亲近,对社会生活的关心,而且竭力想要消除艺术与大众的距离,千方百计地满足大众审美趣味。当然,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相比内容相对肤浅,但它雅俗共赏,通俗易懂,语言形式活泼多样,为大众所喜爱。随着大众主体性、参与创造生活意识的觉醒,大众文化内涵将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