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2)神经根或神经丛病变,寻找该神经根支配下的肌肉进行检查。2.步骤(1)在拟检查的相应体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2)将消毒的针电极插入肌肉,观察插针时、肌肉松弛时和肌肉作随意运动时的肌肉生物电活动。(3)插针时,在肌电图示波屏出现一阵电位波动。(4)肌肉松弛时,在肌电图示波屏出现一根基线,无电位活动。(5)轻度肌肉收缩时,可出现双相或三相的电位,幅度为0.5~1mV,频率为5~20Hz。随着肌肉收缩力量的增大,频率增加。(6)肌肉病变时,肌肉松弛可出现自发电位,常见的有纤颤电位、正峰波、束颤电位等。纤颤电位有诊断意义。3.异常肌电图的判断(1)插入电位的增多或减少。(2)自发电位:正锐波、纤颤电位、束颤电位、复合重复放电(CRD)、肌颤搐放电等。(3)肌强直放电。(4)MUAP的改变:神经源性损害表现为时限增宽、波幅升高及多相波百分比增多;肌源性损害表现为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和多相波百分比增多。(5)大力收缩募集电位:神经源性损害时,由于运动单位明显减少,大力收缩时可见单个独立的运动单位电位,称为单纯相;如在干扰相和单纯相之间称为混合相;而肌源性损害表现为低波幅的干扰相即病理干扰相。4.注意事项(1)检查前要认真了解病史,确定肌电检查目的,避免不必要检查或遗漏某些肌肉检查而延误诊断。(2)肌电仪器要放置在空气干燥、温度适宜15~25℃、无干扰的房间(最好在屏蔽室内)。(3)肌电检查要有定性和定量的结果。定性是对肌肉放松时的静息电位、收缩时的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和幅度作出诊断。定量是对足够数量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和电压求取平均值。(4)结合临床检查和肌电图的结果全面分析作出正确诊断。(5)操作完成后,电流输出回零。避免再次开机电击患者。(6)检查当日不做物理治疗和其他检查。空腹时不宜进行肌电图检查。四、依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病学分册》、《神经内科肌电图操作规范》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