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塞罕坝故事

上传者:学习一点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33KB

文档介绍
。但我们不能靠消耗资源过日子,得考虑可持续发展。”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刘海莹介绍说,塞罕坝人都有个情结,就是“一家人”的感觉,有的家庭都已经是五代造林人了,一说到树就有感情,毕竟包含着自己家人的汗水,这个情结像个烙印一样在每个人心中。“这也是一种主人翁责任感吧”。如今最让塞罕坝人引以为豪的是,森林所带来的让世人瞩目的生态效益。刘海莹说,森林还产生了许多附加值,周边群众可以直接受益,每年上山采摘蘑菇、野菜、药材等项收入就在数百万元。塞罕坝机械林场原副场长赵振宇老人,一直十分关注旅游问题。六年前他就曾表示,“旅游开发不能破坏已有生态,不能无限度地跑马圈地,应在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限度内。”“凡是老领导和职工以及所有关注塞罕坝人的意见,我们都会虚心倾听和珍视。现在旅游这块我们把关非常严格,根本不批准再新建宾馆饭店,除了在原有的位置上改造升级,一律不准新建!。”刘海莹说,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是一把双刃剑。对塞罕坝人来说,发展如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直是他们着力思考的课题。几代塞罕坝人的拳拳之心在于:“那些前辈人历经千辛万苦留下的这片林,还应该泽被更远的后世子孙。”50年前,塞罕坝人以勇气和智慧在恶劣的环境下改天换地,创造了奇迹。人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一定能恰到好处地解决好今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当我试图进入塞罕坝人内心世界的时候,他们很多人并不能很快进入角色。或许忙忙碌碌中,这些以造林为己任的林务人员大概并没有很多时间能够耽于思想。随着采访的深入,每一位造林人在我心目中逐渐定格成一棵树,在他们生命的年轮里,记录下无数的寒暑交替、岁月风华。塞罕坝森林的崛起,当然是一代代塞罕坝人的辛劳,但我们同样不能忘记一个面目模糊的群体,那就是从1960年代即开始以群体身份参加造林的周边农村的大批农民。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并不在册的农民往往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不为人所知了。在此一并向他们致敬。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