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抓住民歌特点,激活民歌教学

上传者:梦&殇 |  格式:doc  |  页数:3 |  大小:24KB

文档介绍
间的对比,很大胆地提出让学生很意外的要求,让他们用无锡方言演唱《杨柳青》,我用扬州方言演唱《太湖美》。让他们自己感受方言演唱为民歌带来的无限魅力。学生对我的要求感到很新鲜,都咿咿呀呀的唱了起来。尽管学生用无锡话唱出了一点《杨柳青》,但他们都能明显地感觉到很别扭。同样我用扬州方言演唱出来的《太湖美》他们也分析出失去了原有的柔美与婉转。抓住这一精辟的分析我抛出问题为什么?此时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民歌有它的方言性。在这个环节以后,学生普遍地反映民歌用方言演唱真好听,并用心去唱好每一句方言。三.民歌中无意胜有意的法宝——非语意性几乎每首民歌中都或多或少有衬词,这即是民歌的另一的特点非语意性。而如何让学生发现并知道这是民歌的特点呢?我在教学中用了引导——发现法。课上我让他们找《杨柳青》中情绪高涨的地方。由于民歌自身的魅力,学生很快就发现《杨柳青》中有一大段衬词的地方让他们唱得很有劲。在这时,我并不急于肯定他们,而是用这些衬词都表达了什么意思,引导他们向更深处思考,“七搭七哪嘣啊呢,杨柳石子松啊呢,就是石子松,不,不,是杨柳松。”“哈,哈……”课堂里响起了一阵哄堂大笑。“好象什么意思都不表达。”答问题的同学终于在同学的笑声中悟到了什么。“那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一段让你们越唱越有劲呢?”我并不放过她。“因为这些词虽然不表达意思,却表现了当地人民在唱这首歌时的心情。”太棒了!一语中的。在肯定他们的发现后,我又提供给他们两首与《杨柳青》有共同特点的歌曲《包愣调》和《崔咚崔》,让他们巩固自己的认识。民族的文化,影响到一个民族的盛衰。而民歌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让青少年喜欢和热爱民歌是提高民族自尊心,培养民族感情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让我们音乐教师共同努力,在民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让他们了解民族文化,继承发扬宝贵的民族遗产。四.   参考书目:《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曹理、何工著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