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抗震救灾资料汇编

上传者:似水流年 |  格式:doc  |  页数:30 |  大小:116KB

文档介绍
灵魂性和精神性的范畴。捐款是善行的一种,它当然也具有上述康德说的同样的特性。善有很多种,正如愛作为一种善也有很多种。同情是一种善,尊重也是一种善;勇敢是一种善,宽容也是一种善;行善是一种善,惩恶也是一种善;诚实是一种善,保护无辜也是一种善;救人是一种善,自存也是一种善;……这样的对举,还有无数。那么,这种灵魂性存在的善回向到现实之中的时候,它应当是如何实现的呢?它在什么样的状态之下,才能达到天地合一、诸善和谐呢?怎样做,它既能够实现其现实关怀,又与其形而上层面和谐不冲突呢? 在讨论如何行善这一问题时,不得不引入另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自由。善只有在其自由状态之中,它才可能达到至善。任何一种善,若是处于不自由的,被胁迫与威吓情境之下,这善便是假的,甚至转瞬之间它就变成了恶。倘若以此次赈灾捐助为例,什么样的行为方式能够达到我在前面说的,既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同情与悲悯之心,又能够尊重他人的表达,同时还促进社会福利的提高。可见,仅仅是捐助这看起来像是一件小事,就要同时解决三个问题,才能使得捐助这一善行获得圆满的善果。先举一个反面的例子来看,分析善根是如何长出恶果的。某网站每隔一分钟刷新一次,公布捐助的善款名单与数额。于是,100元,500元,200元,……这样的数字便呈现给社会大众。假定张三捐了20元,当他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一堆500元、5000元的捐赠名单中,他会怎么想?他可能会不好意思,可能会羞愧,也可能无所谓,但也可能因此而生嫉恨之意——为什么他们都捐那么多?或者会不会遭到别人的鄙视?这几种可能性都存在。最好的可能性是他觉得无所谓,他问心无愧,因为可能他的日收入只有50元,而且他心胸豁达; 第二种可能性就是很羞愧,觉得自己捐少了,这是他行善的一个恶果——自己行善的结果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快乐,反而不快乐了; 第三种可能性是他对他人产生了嫉妒之心,因为他觉得这些人都比他强,甚至比他更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