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于幼军沉浮录

上传者:塑料瓶子 |  格式:doc  |  页数:27 |  大小:29KB

文档介绍
。人生的转折点在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所,于幼军的主要工作就是“做课题、搞研究”。也许正是因为在研究工作中感到了知识的欠缺,于幼军选择“边工作边读书”。从1980年到1985年,他花了5年时间,拿到了华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的本科函授文凭。从1985年开始,于幼军花一年多时间集中精力做了一件事:和黎元江合著《社会主义四百年》。这本书模仿当时最流行的金庸武侠小说的章回体格式,讲述了社会主义运动史。原本枯燥的政治理论,变成了生动的通俗读物,深受青年人的欢迎,一时轰动全国,不仅获得全国优秀畅销书奖,也吸引了省市领导的注意。很快,于幼军升任社科所社会问题研究室副主任,并主持撰写广州市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指出“文化建设也要对外开放、也要引进”的观点,在广东引起激烈的争论。最终,广州市委常委会通过了于幼军的报告,并把它作为广州市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1986年成为于幼军人生中的转折点。他先出任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3个月后转任广州市东山区委书记,时年33岁。1993年他被提拔为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此后主持文化宣传工作长达7年。1994年他成为省委常委,是当时广东省最年轻的副省级干部。博导为他“痛心”记者这次到广州采访,问起对于幼军的看法,大多数人避而不谈。不过,于幼军的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系教授叶汝贤,却第一次接受了媒体采访。他说:“我要谈谈于幼军在中大读书的经历,这是为了回应一些不负责任的推测与谣言,也是为了客观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于幼军。坦率地说,此刻我对他非常痛心。”早在于幼军攻读中大哲学系在职硕士学位时,叶汝贤就和于幼军相识。他当时对于幼军的第一印象是“稳重”。随着接触的增多,于幼军深厚的理论功底、缜密的逻辑思维,令叶汝贤印象深刻。1995年,于幼军硕士毕业后,叶汝贤提议他继续读博。因为于幼军原来的导师刘嵘卧病在床,对于幼军博士论文的实际指导工作便由叶汝贤承担。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