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听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有感

上传者:徐小白 |  格式:doc  |  页数:3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有的地位及外界生活表面的平静。但他内心中的浪潮却又汹涌而来,灵魂深处的良心不断拷问着他,这种斗争的情绪在曲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运关于用音乐符号学的角度来思考DSCH的反复出现颇有兴味,从这个角度看,在曲中由自己名字变化的动机不断出现正是他内心斗争的代表。第一乐章是斗争的开始,经历第二乐章中内心的扣问及第三乐章的深度冥想后,斗争终于在第四乐章迎来结果。Р 我认为对于乐曲现实意义的延伸应到此为止,不过英国乐评人Ian MacDonald似乎还想再前进一步,他将1958年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的作者)获诺贝尔文学奖引起的风波与本曲联系,认为肖氏是有感于这次事件,为支持帕斯捷尔纳克而作本曲。这样的解释实在有些牵强,且不说两者在时间上的差异,将音乐的政治作用过分挖掘本身就是不可取的行为。本曲的核心仍是那处处渗透的斗争感,它不仅存在于作曲家的时代,也并不局限于与不合理制度的斗争,肖氏通过作曲将他内心的斗争转化为能够使听众获得普遍感受的客观。一方面,它包含着自我实现的兴奋,另一方面它也能够表现个体在工业文明中的焦虑以及个人意志在与大环境共处时的无力,这是斗争中不可避免的经过也是个体力量觉醒的前奏。这两方面构成了本曲中斗争要素的内涵。Р 在我初听这首协奏曲时,对其中极具表现力的音乐语言还不是很适应,从曲中感受到的只有纷繁的主题变化。但随着对肖氏个人经历的深入了解,他在曲中想表达的东西似乎一点点清晰了起来。因为只有通过作曲的背景我们才能了解到作曲家在作曲时的心境,这种心境是大部分音乐作品的创作初衷。黑格尔写道“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既然是内心生活本身…音乐凭借声音的运动直接渗透到一切心灵运动的内在的发源地”。听觉快感并不是音乐欣赏的全部,从声响中获得内心体验才是获得更高审美享受的路径。对于像肖斯塔科维奇这样的作曲家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在音乐中融合了更多的个人感受也掺入了许多自己的哲思。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