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反思“父性”:我们今天如何做父亲

上传者:相惜 |  格式:doc  |  页数:2 |  大小:47KB

文档介绍
父亲息息相关,但却已经超越了具体的父亲本身,而是进入了父亲意象的范畴。因而,我们所寻找的,也并非仅仅是个体的父亲,而是父亲的意象,父亲的意义。若是我们根本就不理解父亲的真正含义,那么,我们也就无法满足我们孩子的期待,尤其是内在心理上的期待。Р于是,理解父亲的意义是一种追寻。鲁格·肇嘉是这样做的。他在书中所呈现的是关于父亲的历史、心理和文化的视野。Р从这广泛而具有深度的视野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在蛮荒的原野上出现,在人类的历史中形成,也在历史的进程中消退。他曾走近我们,把他年幼的孩子高高地举向空中;他也离我们而远去,不管是为了战争还是为了工作,几乎就要消失于我们的视野,甚至成为逐渐模糊的面孔和记忆。Р父性的缺失是家庭的不幸,是妻子的忧愁,孩子的悲伤,也是社会的抑郁。设想一下,若是用我们文化的阳刚之气作比喻,缺少的时候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于是,意识到了缺失就要去寻找。但是,鲁格·肇嘉同时也提出进一层的命题:比父亲的缺失更加为严峻的,那就是对父亲的追寻的缺失。这也应和的一句中国的谚语:心则不竟,何惮於病。在这种双重的意义上,读《父性:历史、心理和文化的视野》,能够听到那发人深省的警世钟声。Р我的博士研究生张敏等将《父性》译为中文。这同样是一种努力而富有创意的工作,而这工作本身和工作过程,也得到了原书作者鲁格·肇嘉的高度评价。Р前不久在广东东方心理分析研究中心组织的一次有关“父亲意象心理分析”的研讨会上,鲁格·肇嘉生动地讲述了其《父性》的研究和创作经过,张敏也为他做了同声的翻译。我在该研讨会的总结中,表达了这样一种感受:作为“男人”,总是要外出“打猎”或“工作”的,甚至是不惜走的很远……但是作为“父亲”,要想着回家,还要记得回家的路,还要克服回家途中的困难……这其中所包含的,是情感、是认知,是意志,同时还有责任……《父性》一书是关于父亲的心理学,也是一部关于父亲的当代启示录。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