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明清时期泉州商人对台湾的影响

上传者:蓝天 |  格式:doc  |  页数:7 |  大小:55KB

文档介绍
,“番社地界,从前地方官原各查禁;而奸民不顾戕杀,每觊侵越,仅委佐杂微员,不足弹压。应令地方官于农隙亲勘,传同土目、通事、乡保、业户立表定界,统限一年内,造册报竣。”官府同时要求迫近生番的移民应集中生活,并成立非军事组织保护自己,“至生番乘秋穿越林莽,出界戕杀,其迫近番地零星散处之庄民,该督等议令于秋冬移附近大庄居住,恐民情不便。应饬地方官善为劝谕,毋庸立定章程。其设法堤防之处,应如所议,令贴近生番庄社各设望楼一,悬挂铜锣,每楼分拨五人昼夜巡逻,近社者派番、近庄者派民,十日一轮,各自保护。邻庄有警,互相救援,倘有坐视不救者,即行究治。”这里的“界”,其实就是土牛,移民不断侵界,土牛也就不断重新界定,乾隆指出,“内外山地界,从前设立土牛,未为周密,应重加勘定,务令界限分明,勿使日久偷越,以致滋生事端。”[29]这一情况的逐步发展,最终使土牛形同虚设,所以福康安奏称:“从前设立土牛,禁民占垦;因生齿日繁,私佃耕种,土牛之界,竟成虚设。良田弥望,多在界外,旧设土牛,早无遗址可寻。民人开垦,与生番日久相安,并无事故。”据此,则土牛之界,“在乾隆年间业已全无,私垦升科,早已深入番地之内。埔、水六社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协讨林逆以后,支领口粮,时常出入,不但番众在集集等处交易,即民人亦时常进内。”[30]Р总而言之,汉人与台湾土著居民的真正交流接触,大约开始于明代中后期,全面正式接触应在清代,而这种接触是以汉人的攫取土地等为先决条件。面对清代源源不断的移民浪潮,台湾土著居民进行了本能的反抗,但最终却在汉移民的占夺、先进农耕文明的示范下,熟番逐渐汉化,生番则退居深山,继续保留土著居民原有的社会特色。这表明不同民族间长期的交流会密切其感性与理性认识,而长期的生产与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先进的文化与耕作技术对相对落后的民族会有一定的吸引力,清代移民在台湾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走向即是证明。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