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巨大的张力,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感情细腻而朦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愈咀嚼,味愈甘,意愈深远。Р 这首脍炙人口的《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世人所乐道和传诵。春蚕、丝尽、蜡炬、泪干等意象,不仅凭艺术的苦思,雕凿所得到,而是诗人与爱妻无限恩爱之情的结晶,坎坷爱情生活的浓缩。“春蚕”“蜡炬”既有着缠绵无尽的思念,又有着忠贞不渝的执著;既有着对美好爱情的歌颂,又有着痛失爱妻的叹挽。虽无惊风雨的境界,却有泣鬼神的魅力。Р 再如,诗中的“东风”意象,在古人笔下多是示现喜情的。而在《无题》中遂成了悲痛的象征。“东风无力百花残”,催动万物生长的东风,变得软弱无力,春光已逝,百花调残,景语皆情语,深含痛失爱妻的叹息和无奈。再如诗中“蓬山”“青鸟”意象,二者皆为仙界景物,爱妻到了人间的另一头――蓬山,但愿生活更美好。人间天上难以沟通,只好请殷勤的青鸟互相传递情意消息。这虽为想象之词,却凝聚了深深的爱意。Р 诗歌是心灵的窗口,是情绪的表现,心灵情绪本来是无序的,是一个谜团,只是为了表现才苦思冥想给了它秩序;意象是心中之象,多种意象的交叉组合,才有可能揭示心中的谜团,疏通淤积于心中的情绪之症结。李商隐这首《无题》诗中,通过比兴、象征、暗示、等多种表现手法创造出朦胧、含蓄隽永的意象之美。Р 五、结论Р 本文通过新批评这一文学流派的细读法,将李商隐的《无题Р・相见时难别亦难》诗句所含盖的知识点全方位、系统的细读咀嚼,深层推敲,挖掘诗句的言外之意,发现其新的美点、亮点和意境。Р 参考文献: Р [1]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4-167. Р [2]刘学锴,于恕诚.李商隐诗选[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93.265-267. Р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