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治理的科学水平。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上升为国家规划,采取相对统一的生态保护措施和经济政策,按照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原则,确立顺应自然、保护与治理并重的工作思路,大力建设祁连山生态特区,实现生态、经济、民生多赢的发展目标。Р 二是建立祁连山生态保护效益补偿机制。将祁连山生态区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序列,由国家主导进行生态等各种效益补偿试验示范,从政策、机制、资金等各个方面,研究探讨对森林、草原、湿地、冻土、冰川的修复与保护和矿产资源开发等进行生态补偿。通过补偿和其他扶持措施,逐步将部分农牧民转为生态管护人员,并鼓励和支持其他农牧民发展低耗、高效、优质农牧业生产。同时,扶持绿洲效应区生态移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转变生产方式,增加经济收入,确保移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从根本上促使祁连山发展模式发生转变,实现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跨越式对接和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Р 三是完善祁连山生态特区建设的监测考核。在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综合研究中心建立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监测研究站,设立东、中、西三个长期生态定位监测站和地质、水文、气候、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对祁连山生态特区实施长期、规范、系统的监测。同时,建立健全祁连山生态指标和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检查考核制度,从国家到省市县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层层分解落实建设任务,实行严格考核奖惩,科学推进祁连山生态特区建设。Р 参考文献: Р [1] 蒋高明.消失的冰川.《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六十三,2012.4.13. Р [2] 蒋高明.消失的冰川.《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六十三,2012.4.1. Р [3] 葛肖虹.北祁连造山带的形成与背景.2008.3.31. Р [4] 葛肖虹.对中国西部治理荒漠化的战略思考与建议. 2008.8.2. Р [5] 葛肖虹.被肢解的“西域克拉通”.2008年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