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毕业论文

上传者:蓝天 |  格式:doc  |  页数:14 |  大小:43KB

文档介绍
切,甚至自己的心上人也由别人去爱。Р“如果你没有在万籁俱寂的时分,她脸色红润,忘乎所以,已睡得深沉,你因为伤心过度而哭得像个孩子,千百遍呼唤她的名字,直喊到天明,以为就会来到,只要你呼叫不停,还诅咒你的母亲,只想着一死了之;如果你从来感到一个女人的眼睛,能在你心灵之中点燃另一个心灵……即使为她轧死车轮下也不可悲……”正是爱的这样深沉,无限地去怜悯苦难与悲惨,无限地去同情罪恶与残酷。Р抱着这一爱心,他观察社会,接近贫民窟。看到的是“人民在挨饿,人民在挨冻”,“困苦迫使他们根据性别的不同去犯罪去堕落……”。抱着这一爱心他去搞创作,去反映现实,得出的是“有罪的不是犯罪的人,而是那制造黑暗的人。”④《悲惨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18页。Р 这句话,不但适合于冉阿让,也可适用于沙威。一个是爱怜,一个是原谅。但这并不是说雨果将善恶混淆,不分好坏,没有爱憎了。相反,他的作品给读者的反应是有强烈的爱和强烈的恨。只是雨果将所爱的和所憎的最后都做了人道主义的处理,使人读后又感到深深地惋惜。实际上,这也正是雨果所要求的效果。他不是宣传感化的力量吗?有什么力量能比使恶人痛改前非弃恶从善更有说服力呢?《悲惨世界》中表现出的对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等的爱,和由此上溯到《巴黎圣母院》中表现出的对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等的爱,以及由此顺延到《九三年》中表现出的对西穆而登、郭文等的爱,是显而易见的,是雨果那颗爱心的正面反映,这里就不赘述了。尽管雨果让沙威,让克洛德,让朗德纳克等最后都得到了较好的结局。但是《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那虚伪、冷酷、不择手段的迫害狂象,《悲惨世界》中沙威那钻营、残酷、无恶不作的鹰犬象,《九三年》中朗德纳克那伪善、冷漠、涂炭百姓的疯狂象,无一不引起人们的憎恨。而惟独雨果不憎恨吗?不是!是他有一个宽阔的胸怀,故而他原谅了他们。同时也是为了宣传他那法律不能消除犯罪,暴力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只有用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