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坝坝坡局部失去稳定,发生滑动,上部坍塌,下部隆起外移的现象称之为滑坡。主要造成滑坡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勘测设计方面的原因。坝基有含水量较高的淤泥层,筑坝前未做适当处理,或清基不彻底,或坝基下存在软弱夹层、树根、乱石等,造成坝基抗剪强度极差而造成滑坡,设计中坝坡稳定分析时选择的计算指标偏高,以致设计坝坡陡于土体的稳定边坡;二是施工方面的原因。筑坝土料粘粒含水量大,加之坝体填筑上升速度太快,上部填土荷载不断增加,而土料渗透系数小,空隙压力不易消散降低了土壤颗粒间的有效压力而造成滑坡。施工质量不好,上坝土料含水量过高,碾压不密实,土料未达到设计干容重,土坝抗剪强度低,蓄水后即可能产生滑坡。三是运用管理方面的原因。比如说放水时库水位降落速度太快,或因放水闸开关失灵等,引起库水位骤降而无法控制,此时,往往在迎水坡引起滑坡。由于坝面排水不畅,坝体填筑质量较差,在长时间持续降雨时,下游坝坡土料饱和,大大增加了滑动力矩,减少了阻力矩,从而引起滑坡。Р2.3.2 土石坝滑坡的特征Р滑坡的种类按性质可以分为剪切性滑坡、塑流性滑坡和液化性滑坡,按滑坡的部位可分为上游、下游滑坡。因坝体抗剪强度低,滑动面土体滑动力超过抗滑粒,或坝基土的抗剪强度不足,使坝基、坝体一同滑动,滑坡现象有些是突发性的,有的则是因裂缝引起。剪切性滑坡主要特征首先是在坝顶出现一条平行于坝轴线的纵向裂缝,然后,随着裂缝的不断延长和加宽,两端逐渐向下弯曲延伸,滑坡在初期发展较缓。到后期有时会突然加快,滑坡体移动的距离可有数米到数十米不等,直到滑动力和抗滑力经过调整达到新的平衡以后,滑动才停止。塑性破坏型滑坡通常表现为坡面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连续增长,滑坡体的下部也有隆起现象,但是,滑坡前滑坡体顶端不一定出现明显的纵向裂缝,若坝体中间有含水量较大的近乎水平的软弱夹层,而坝体沿该层发生塑性破坏时,则滑坡体顶端滑动前也会出现纵向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