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之间存在矛盾,故D项正确。Р4.C 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始于甲午之战,主要是因为民族危机下中国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并从思想上发生重大变化,A、B两项错误,C项正确;题中并未体现中体西用思想,D项错误。Р5.C 材料说明1931~1933年抵制日货运动迅速发展,且出现民族主义热情下的暴力化和政府积极参与的制度化倾向,说明抗战时期随着民族危机加深,反日抗日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C项正确。“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期”与材料内容不符,A项错误;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式,B项错误;1931~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仍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没有积极主动地抗日,D项错误。Р6.D 改称中华民族不能反映民主意识,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追求民族独立,B项错误;称谓不能消除民族隔阂,C项错误;“中华民族”的称谓反映了中国人已经意识到民族利益的统一,是由民族意识的增强和民族危机的现实引发的,D项正确。Р二、非选择题Р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西民族主义的分析对比能力。第(1)问,“内涵”实际上要求回答德意志统一进程中的民族主义和对外殖民扩张中的民族主义的不同,“影响”需要对两种民族主义分别评价,都需要辩证地分析。第(2)问,“事件”,结合一战后的历史事实,可以从五四运动和国民大革命归纳;“特点”,一战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发生了变化,结合所学从新三民主义归纳即可。Р答案:(1)内涵:有利于推进民族国家形成的民族主义;西方国家抢夺殖民地过程中产生的民族利益冲突。Р影响: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客观上促进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形成,推动了德意志的统一;另一方面激起了被占领地区的民族主义情绪,导致了战争的失败。一战前夕,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矛盾加剧;极端民族主义思潮推波助澜,加剧了一战的爆发。Р(2)事件:五四运动、国民革命。Р特点: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民族平等,在民族团结基础上实现国家Р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