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心理学》(中央电大)形考答案

上传者:徐小白 |  格式:doc  |  页数:12 |  大小:67KB

文档介绍
—侵犯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Р答:侵犯行为是指违反社会规范、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Р挫折—侵犯理论认为挫折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但这个侵犯行为不一定直接指向挫折源,而是指向替代品。并不是所有的挫折都会引起侵犯,很多人受到挫折后只是一个人难过或找人诉苦。另有研究者认为挫折只是产生愤怒,是侵犯行为的预备状态。只有环境中出现“侵犯线索”时,侵犯行为才会发生。Р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侵犯行为是通过后天习得的。强化和观察是习得侵犯行为的途径。Р5.简要分析群体极化的产生原因。Р答:群体极化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责任分散、社会比较、说服性辩论、文化价值观。Р6.简要分析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发生的原因。Р答:与他人在一起工作能够促进个人活动的效率,便是社会助长的作用。但有时会出现社会干扰。为什么有的时候他人在场引起的是社会助长,有的时候却是社会干扰呢?扎琼克提出的社会驱动理论很好地解决了社会助长作用之谜。理论指出,他人在场能够增加个体的唤起水平,而唤起能够增强个体做出“优势反应”的可能性。而优势反应有时是正确的,有时是错误的。他人在场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唤起,是因为人们认为在场子的其他人会对自己做出评价。Р关于社会惰化产生的原因,一种解释是个体认为他们对群体的贡献无法被识别,他们的成绩不会受到单独就评价。Р7.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主要特征?Р答:杰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有序但不连续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Р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左右):在此阶段的初期即新生儿时期,婴儿所能做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反射性动作。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是婴儿理解了客体恒常性。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觉运动接触,即通过他加以客体的行动和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来认识世界。也就是说婴儿仅靠感觉和知觉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这一阶段的婴儿形成了动作格式的认知结构。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