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隧道洞门设计计算书

上传者:梦溪 |  格式:doc  |  页数:40 |  大小:1621KB

文档介绍
轴线小角度相交,第1、3组节理与层理的不利组合,将形成不稳定的“楔形体”块体,产生局部坍塌掉块,对隧道围岩稳定有一定影响。Р1.9 .6水文地质评价Р隧道横穿分水岭,坡脚冲沟中在雨季有暂时性水流,隧道区地表水贫乏。Р隧道区分布的两种类型的地下水,在隧道的不同部位产生的影响各不同:松散覆盖层中的孔隙水在隧道进出口部位,因覆盖层(持水层)厚度较薄,水量不大,对隧道影响较小,但在丰水季节地下水较丰富,其迳流、排泄较快,其作用降低了岩、土体力学强度,容易造成边、仰坡松散土层滑塌等现象,施工设计中应特别注意防护。Р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洞身强-中风化地层中,与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层面与构造面的组合情况密切相关,隧道区主要为板溪群五强溪组变质砂岩等,均属弱含水层,岩石透水性差,一般无稳定地下水位,水量随季节变化较大,地下水迳流多随地形变化,而隧道区基岩裂隙较发育地段,主要分布于洞身分水岭部位,裂隙水不易富集,故该类型地下水水量贫乏。Р根据《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TB 10049—2004)预测隧道涌水量如下:Р采用降水入渗法预测隧道正常涌水量РQs=2.74α·W·AР隧道区为灰岩,岩溶弱发育,查表8.5.2选择的降水入渗系数α值为0.10~0.18,隧道集水面积A为0.51km2,年降水量W为1358mm,计算隧道正常涌水量为190~340m3/d。Р根据地质调查及简家坳端坡脚泉水中,所取水样分析结果,拟建隧道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Р1.10.1结论和建议Р1、隧道区岩层主要为板溪群五强溪组变质砂岩,岩层出露稳定,场地区未发现断裂构造通过,未见活动性断裂构造痕迹,区域地质构造稳定。Р2、隧道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Р3、根据洞身围岩性质和特征,隧道洞身段围岩定为Ⅴ级-Ⅲ级,详见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