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大。由于基岩上覆土层较薄且均为淤泥质粘土,孔中最深处测点沉降量相对较大(F2-5测点沉降量为245mm)也与实际相符。施工中应根据监测数据合理控制分层抛填厚度和速率,并留出一定间歇期使因抛填加荷而产生的应力能充分消散(土体固结),确保土体稳定。分层沉降变化曲线见图7~图8,F-1~F-5测点沿深度方向自上而下每隔2m排列。图7F1测点沉降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图8F2测点沉降量随时间变化曲线表层沉降同一个监测平台上的表层沉降和分层沉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表层沉降的最终沉降量与分层沉降测孔中最浅层测点的最终沉降量基本吻合,C1最终沉降量为524mm,F1-1为547mm;C2最终沉降量为642mm,F2-1为676mm。表层沉降量之所以略小于分层沉降量是由于监测平台的结构及海洋环境所决定的。表层沉降变化曲线见图9~图10。图9C1测点沉降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图10C2测点沉降量随时间变化曲线结论通过对监测成果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土体位移及沉降主要发生在抛填阶段,变化量占总变化量的90%以上; 2)深度越深,位移量越小,泥面处位移量最大,抛填厚度及速率对土体最终位移量有较大影响;沉降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最深处土体压缩量与覆土厚度有关; 3)水运工程抛填施工采用分层抛填时每层抛填厚度不宜超过2m; 4)采用分层分段抛填,合理控制施工速率及加强施工过程监测对预防工程事故有积极意义。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203-2001)[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国家能源局.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259-2010)[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原型观测技术规范(JTJ218-2005)[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