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BCRРMHC分子Р需Р不需Р表位性质Р线性短肽Р天然多肽Р表位大小Р8~12个氨基酸Р5~15个氨基酸Р12~17个氨基酸Р表位类型Р线性表位Р构象表位或线性表位Р表位位置Р在抗原分子任意部位Р在抗原分子表面Р3.简述TD-Ag与TI-Ag的区别。РTI-AgРTD-AgР化学性质Р主要为某些糖类Р多为蛋白质类Р结构特点Р结构简单,具有相同或重复出现的同一抗原决定基Р结构复杂,往往具有多种且不重复的抗原决定基Р载体决定基Р无Р有РT细胞依赖性Р无Р有Р免疫应答类型Р体液免疫Р体液免疫细胞免疫Р产生Ig类型РIgMРIgGР免疫记忆Р无Р有РMHC限制性Р无Р有Р再次应答Р无Р有Р4.如何理解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性。Р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特异性,是指某一抗原表位与相应抗体结合的特异性。这种结合的分子机制是抗原表位的空间结构与抗体分子超变区互补的结果。而交叉反应是指两种抗原分子表面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时,同一种抗体结合的现象。因此,交叉反应实质上也是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Р5.简述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区别。Р普通抗原Р超抗原Р化学性质Р蛋白质Р多糖Р细菌外毒素或逆转录病毒的产物РAPC处理Р需Р不需РMHC-II类分子结合部位Р抗原结合槽Р非多肽区РT细胞反应频率Р10 -6 ~ 10-10Р1/20 ~ 1/5РMHC限制性Р有Р无Р6.何谓佐剂?佐剂的种类有哪些?作用机制如何?Р凡与抗原一起注射或预先注射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称为佐剂。常用的佐剂有生物佐剂(如BCG、CP、LPS和细胞因子等)、化学佐剂(如氢氧化铝、明矾等)及人工合成的佐剂(poly I:C、poly A:U)等。Р作用机制是: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增加抗原在体内存留的时间;增加单核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及提呈;刺激淋巴细胞增生分化,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