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红岩》写作方式论文英雄群象树立论文

上传者:hnxzy51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83KB

文档介绍
取向忽视了人之为人最基本的需求,个人意义在这里被集体话语所遮蔽。这也恰恰意味着作者笔下的死亡美学,因为缺乏人性化的思考,而流于表面化,显得较为浅薄。值得庆幸的是,对死亡的思考,在新时期有了较为深入的发展。例如,史铁生的《务虚笔记》深刻的认识到:“被牺牲”不一定就会自动变得崇高,受迫害也能使受害者堕落。在史铁生的笔下,“牺牲”所带来的崇高被瓦解了,而对“叛徒”的质疑,更是从深层上对以往理所当然的价值判断提出质疑。Р三:《红岩》的不足之处Р作为革命历史小说的典范之作,《红岩》拥有深厚的读者基础,影响力不容小觑。但是,其文本打上了强烈的时代印记,不足之处亦较为明显。笔者认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两大正营的两极化对比,英雄与恶魔的双向同构,使小说人物形象简单而流于表面,缺乏深层次挖掘。在小说文本中,英雄人物光芒万丈,毫无瑕疵,其献身革命和党的一面得到极致化的书写,相反,其私人化,阴暗面则有意识的遮蔽,创作出来的人物形象绝大部分都是扁型形象,虽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终究缺乏深度。(二)人物形象一成不变,缺少变化发展。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作为读者,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文中的人物形象,虽然经历了各种政治斗争,几经生死,甚至生存状态发生巨大的变化,但令人遗憾的是,其灵魂内涵并没有产生相应的回应,也没有向内发展使其丰富,人物形象符号化。(三)革命加恋爱模式的演绎,使小说文本中的爱情描写过于简单,与真实的生活相去甚远。Р四:结语Р《红岩》以独特的写作方式,为我们塑造了光辉的英雄群像,并在此过程中彰显了悲壮的死亡美学。作为革命历史小说的典范之作,它有其过人之处,但也有其缺憾。这都值得我们细心研究,引以为鉴。Р注释:Р①易东升.论政治话语下新时期小说中的死亡美学[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1,(1).Р②易东升.论政治话语下新时期小说中的死亡美学[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1,(1)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