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防灾减灾的形势、挑战和机遇Р2016年至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由于我市所面临的地震、地质、气象、洪旱、森林火灾、重大生物灾害、生态环境灾害等自然灾害背景,我市长期遭受各类自然灾害的影响的形势较为严重。“十三五”时期,在汶川地震余震有起伏衰减、地震造成的地表岩土松动、环境压力不断增大、气候异常变化激增等背景下,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频发的趋势继续存在Р,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同时,随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程度、影响深度和广度将出现新的变化,各类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难以预见性日显突出。Р——生态环境脆弱,新的灾害风险增大。绵阳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境内从盆地、丘陵、山区最低点与最高点落差达5092.8米,西北部山区部分乡镇分布在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常年受地震、地质、洪涝等灾害的影响。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规模及范围逐步扩大,城区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力逐渐出现超负荷状态,大批汶川地震前修建的城乡基础设施和房屋,虽经过灾后维修或加固,但经过余震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随着时间推移,防灾能力进一步降低。城区地下管线隐患及城区日益拥堵,城市管理在风险防控、应急疏散等方面较为薄弱,造成城市对自然灾害有明显的放大作用。广大农村尤其是西北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相对滞后,农村居民主要依靠农业及其他自然资源为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不少农村人口因灾致贫或因灾返贫、重复反复受灾等问题突出,广大农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薄弱。Р——综合防灾减灾基础依然薄弱。有关方面尤其是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底子薄、欠账多,现有救灾技术手段相对落后,重救灾、轻防灾的倾向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站网密度、预警预报精度以及灾害信息传播技术水平和时效性与社会需求仍有一定差距。防灾减灾人才、应急救援队伍短缺;各灾种应急队伍资源共享有待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