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对“影视明星是象征性的偶像符号”的旁证,这就可以从中传达出某种深层寓意,再一次证实了女性(包括女明星、女主人公)的被观赏地位;其次,女性特写镜头的反复出现还有利于女性形象的塑造。两片中,无论是《青》片中的跟拍镜头,空镜头、青木瓜的喻示还是《我》片中的远景镜头、空镜头、景物的选取、气氛的烘托等,都是为塑造女性服务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除了推动叙事情节外,就是烘托人物某一方面的特质。尤其是女性在影片中的动作、语言、眼神,特别是在近景、特写镜头中的表情、神态,就成为影片塑造女性形象的十分重要的手段。紧接着,我们就要来分析影片中张艺谋和陈英雄两位导演的文化身份和价值认同。Р Р 再就叙事视点而言,在《我》片中,整个故事是出自作为儿子的“我”的视角(第一人称自知叙事或全知视角)。而故事是在“我”回家奔丧过程中看见“母亲”对“父亲”难以割舍的场景。这时,整个叙事来了一个大“闪回”――“我”对“父亲”“母亲”恋爱故事的回忆。前文已提及,这不仅是一个关于女性的故事,也是一个在美丽背景下呈现女性命运的故事。作为男性的“我”充当了第一人称叙事人,决定了有关“母亲”的叙事出自男性视点。正是在选样的视点影响下,我们可以将该片理解为古老的乡村爱情故事:纯洁而美丽。同时,影片潜含着一个男人(“父亲”)对“母亲”的意义(一种吸引和召唤)。为什么说是吸引和召唤呢?因为我们不可忽视影片中这样一个事实,即两部片子中的男性在传统社会中认同的地位(身份和文化层次)都高于女性,正因为这样,才构成吸引女性的一部分原因。“我的父亲母亲”的爱情故事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父亲”的到来和因故离开都牵引着“母亲”的心,一是“母亲”的“凝视”和“奔跑”将她的生命呈现为匮乏和缺失的状态。那条通往县城的“路”见证了“母亲”痴情的等待和焦灼的神情。银幕上那点染着红色的山坡、山林以及“母亲”身上穿的红棉袄无一不昭示“母亲”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