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腹泻。另外,母乳过浓、气温突变、饲养管理失误,卫生条件差等对本病的发生,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犊牛下痢尤其多发于集约化饲养的犊牛群中。Р 临床症状本病多发于生后第2—5天的犊牛。病程约2~3天,呈急性经过。病犊牛突然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温高达39.5~40.5℃,病后不久,即排灰白、黄白色水样或粥样稀便,粪中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后期粪便中含有粘液、血液、伪膜等,粪色由灰色变为褐色或血样,具有酸臭或恶臭气味,尾根和肛门周围被稀粪污染,尿量减少。约一天后,病犊背腰拱起,肛门外翻,常见里急后重,张口伸舌,哞叫,病程后期牛常因脱水衰竭而死。本病可分为败血型、肠毒血型和肠型。败血型:主要见于7日龄内未吃过初乳的犊牛,为致病菌由肠道进入血液而致发的,常见突然死亡。肠毒血型:主要见于生后7日龄吃过初乳的犊牛,致病性大肠杆菌在肠道内大量增殖并产生肠毒素,肠毒素吸收入血所致。肠型(白痢):最为常发,见于7Р—10日龄吃过初乳的犊牛。Р 病理变化病死犊牛由于腹泻,而使机体脱水消瘦。病变主要在消化道,呈现严重的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的还可见到脾肿大,肝脏与肾脏被膜下出血,心内膜有点状出血。肠内容物如血水样,混有气泡。Р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对本病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还需要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细菌分离所用材料,生前可取病犊粪便,死后可取肠系膜淋巴结,肝脏、脾脏及肠内容物。应当注意:健康犊牛肠道内也有大肠杆菌,而且病犊死后,大肠杆菌又易侵入到组织中,所以,分离到细菌后,必须鉴定出血清型,再进行综合判断。Р防治治疗本病时,最好通过药敏试验,选出敏感药物后,再行给药。临床上常选用下列药物治疗本病:Р (1)氟哌酸:犊牛每头每次内服10片,即2.5克,每日2~3次。Р (2)氯霉素:每千克体重0.01~0.03克,每天注射3次。也可用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