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2015-2016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16课课练 新人教版

上传者:幸福人生 |  格式:doc  |  页数:2 |  大小:62KB

文档介绍
和工作,热爱生活,热爱人生。Р(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Р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分)Р2 选文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Р3 理解全文,阐述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Р4 第⑤段中作者说:“人活着总是要做事的,而做事的过程又会很长,如果我们都把过程看做苦,不能在过程中学会享受,那真是浪费了生命!”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具体谈谈你在做事的过程中享受到的乐趣。(文中涉及的内容除外)(3分)Р答案:Р1“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Р2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Р3驳论性的文章,是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论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本文开头部分树好了靶子,而且是先摆谬论论据,后摆谬论观点,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在反驳谬论时使敌论的薄弱之(批驳的突破口)更明显。 Р 接着作者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思路归谬,剖析了对方论据的虚伪性和片面性,有力地反驳了论证。作者的批驳层层展开。再以强有力的事实论据: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我们中国人都有自己的“脊梁”(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他们,他们有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这是中国人民的代表,从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相反失掉自信力的恰恰是那些卖国求荣、善于伪装的民族败类。 Р4“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那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中国的“脊梁”。 Р “一部分人”指那些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人。” Р5“脊梁”:比喻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只发展的中国力量。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