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这两个术语均见于《黄帝内经》,尤其是《热论》中得一段著名的论断:“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早在《难经》中,对伤寒又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说明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等都属于伤寒的范围。Р 伤寒与温病的不同之处:Р 1.发病季节,“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温病,后夏至日为病暑。”说明虽然温病、暑病、伤寒都属于伤寒的范围,但发病时节不同,且表现也各有其特点,如太阳伤寒是发热、恶寒、无汗,而太阳温病则是发热而渴、不恶寒反恶热。Р 2.辨证方面,伤寒是六经辨证为主,而温病主要是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辩证。Р 3.治疗方面,伤寒初起时,其病在表,治法以辛温解表为主;温病初起时,温邪首先犯卫,其病亦在表,但治法以辛凉透邪为主。若伤寒入里,证属阳明,寒邪化热,治宜白虎汤、承气汤;温病顺传,证属气分热邪益炽,治法自然一致。至于伤寒邪入三阴,虚寒已见,则宜Р 温宜补;温病热入营血,阴伤耗津,则宜清宜润。Р 4.发病方面,伤寒理论认为人体发病与否取决于两种因素,即正气和邪气。如《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说明正气的强弱是人体发病与否的关键,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伤寒的发生,是人体正气亏虚,导致病邪乘虚而入。在发病方面,温病理论特别注重病邪的作用。温病因感受温热性外邪所致,其整个发展过程也是邪正相争过程,其中病邪则是导致温病发生并决定其发展过程的主导因素。如明·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明确指出:“疫者,感天地之疠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说明特殊的邪气是发病的主导因素。Р 知道了这些内容,可以在临床中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问题,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