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和12岁为两个高峰发病年龄组。城区大于农村,可能与城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学校相对集中有关,123例1.5~6岁病例中,94例有明确的接种史(76.42%),6~15岁有1次免疫史的占18.92%,有2次免疫史的占4.32%。以6岁以上年龄组发病为主,可能与1岁半接种第一剂次含流腮成分的疫苗后,抗体水平逐步下降,第二剂次接种不及时有关,是否与这个年龄段特有的一些群体活动或生理特征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理论上应无性别差异,但滕州市Р2005~2012年流腮报告发病数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偏高于有关报道,其原因可能与儿童少年男女比例失调、男性并发症高于女性,造成就诊率较高,或与男性在学习生活接触面广等有关。Р 国内众多文献报道表明,目前我国流腮发病较为严重,已成为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流腮是疫苗可预防疾病之一,根据该病的流行特征制定有针对性防控策略尤为重要。2008年后,我国将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工作Р [6][5][4],是控制流腮爆发流行的有效措施,针对发病年龄集中在6~15岁左右的特点,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流腮疫苗免疫策略的研究,制定合理规范科学的疫苗接种方案并加以实施,以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水平,从根本上降低流腮的发病。建议相关部门研究现行的18月龄第1剂次、6岁时第2剂次流腮免疫程序,进行适当调整,特别是第二剂次适当提前的可行性研究。针对中小学、托幼机构易感学生、儿童集中的场所,一要加强晨检工作,对缺课而复课学生重点晨检,对缺课学生及时正确地统计,对缺课原因落实追踪调查;二要落实专人负责,按学校消毒常规规范操作并做好记录,移动紫外线灯每班级照射30分钟;三是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四 6 [7]Р 是对已发病学生,必须在痊愈后开具复课证明方能返校学习。五是落实接种证查验工作,及时接种含流腮成分的疫苗。只有落实综合性防控措施,才是降低流腮发病的适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