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唐诗元曲中屈原人物形象分析

上传者:塑料瓶子 |  格式:doc  |  页数:9 |  大小:53KB

文档介绍
,但是终唐一代文人看得到未来和希望,虽有失意,但不久又会斗志昂扬。Р在自身理想失落的情况下,元代文人开始否定屈原这种忠臣的人生价值,既然不能“兼济天下”那就选择“独善其身”,于是元代文人找到了陶渊明。以上所引的元曲就有把屈原与陶渊明对举的,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模式:出世与入世。元代文人否定屈原亲近陶渊明,实际上也正是放不下屈原,正如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学史》中所言元人是“强为旷达”。Р3、前代的不同意见Р如前所述,对屈原形象的不同意见在汉代班固那里就已经开始,而后唐宋两代仍然有人提出异议。因此,元曲中对屈原的逐臣、忠臣的否定也属正常现象。Р4、接受群体的差异Р李渔在《闲情偶寄》论及元曲:Р其事不取幽深,其深不搜隐僻,其句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闲情偶寄》,李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Р元曲的接受面比诗歌更为宽广,要照顾普通市民,因此相对于《离骚》而言更能引起兴趣的是他的故事,而不是他的文学。Р 在经历了宋代圣贤化的倾向之后,屈原又逐渐的走向了通俗文学领域,其民间形象更多的就偏向于逐臣与忠臣形象。而后到了明清时期,屈原又被塑造成为了一个民族英雄形象,因《Р屈原形象的历史诠释及其演变》一文有所阐释,本文不再涉及。我们可以看出由唐至元,屈原这一文学形象有继承有发展,这无疑受到时代风气、文体以及文学观念的影响。正如《经典与解释的张力》一书所说:Р Р经典是时空的产物,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被反复考验、被反复选择和确认的产物。(刘小枫、陈少明主编,三联书店,2003年10月第1版)Р中国古代文人根据现实塑造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屈原形象,或者赞扬或者批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理解,不辨真假,我们只能去观察其后的意图。Р联系地址:Р重庆市合川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李毅 401520Р电话:13500361742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