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2016年预防艾滋病知识各年级教案(共6课时)

上传者:梦&殇 |  格式:doc  |  页数:25 |  大小:56KB

文档介绍
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为艾滋病。Р(2)HIV抗体阳性,而CD4+ T淋巴细胞数<200/mm3,也可诊断为艾滋病。Р五、课堂小结:Р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艾滋病感染的几个阶段以及在这个阶段中不同的表现形式,同样,我们也讲了一些可以诊断艾滋病的方法。总之,艾滋病对我们人体、对我们的家庭、对我们的社会,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我们要积极预防艾滋病。Р松柏中学预防艾滋病知识八年级教案Р第3课时艾滋病的预防Р一、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选择科学正确的生活方式。Р1、全面了解与预防艾滋病有关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Р2、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决定能力。Р3、培养学生如何规避不安全行为的意识和能力。Р二、教学重点:Р讲解什么是预防爱滋病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性为。Р三、教学难点:Р1、危险行为与非安全行为的区分与把握。Р2、课堂讨论活动的组织与协调。Р四、教学安排:(一课时)Р(一)教学方法:讨论法、情景再现法Р(二)教学内容: Р引导:艾滋病的传播是与人的行为密切联系的。艾滋病主要通过高危行为传播,而一般的的无危行为则不能感染和传播艾滋病,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活动来判断哪些属于高危行为,哪些是低危行为,哪些是无危行为。Р1、判断危险行为与非危险行为(分组活动与讨论)Р(1)目的:通过活动与讨论使学生强化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区分危险行为与安全行为的区别,判断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行为的危险与安全程度。Р(2)教具准备:Р①分别将写有“高危、低危、安全、不确定”的分类卡分发给四个小组,每组一份。Р②将写有日常生活行为的小卡片数份,每组一份。Р卡片内容:社交性拥抱、共同牙刷、共同餐具、输血、无偿献血、蚊虫叮咬、共同剪指甲刀、在游泳池游泳、使用公用电话、共坐公共汽车、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吸食毒品、共同剃须刀、共同牙刷、共同注射器、与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学习、打篮球、打喷嚏、人工呼吸。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