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所在。正如仓央嘉措所说:“一场无目的的游行,终究是徒劳。”而目的,不仅指远方,更是精神上的一种指引。它或许是虚无的,但它却又在无形之中将人们带向另一方净土。Р 固然,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倡文者认为,平凡普通的文字,哪怕再如何挖掘人生的真谛,终究会让人感到平淡无奇。而倡质者认为,质本身就是简单的,是最高度、最朴实的,文的修饰反而会让其显得有?追炙灼?。这二者看似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水火不容。Р 然而,文与质本就是一个共同体,文需要质的升华,质也需要文的修饰。正如猫与虎,同为猫科动物,却有着不同的威严与气质。且不论其内在如何千差万别,单从外部的花纹上看,便可见一二。猫偏向舒适、温顺;而虎则展现出一种霸气和威严。因此,文不仅能修饰质,更能很好地将质用一种外在的、具体的方式表现出来。质对于文,则更不用说,没有那骨子里的王者风范,纵有那一身皮毛也无济于事。所以,文与质两者之间相互扶持,相互衬托。Р 古人云:“过犹不及。”文质虽相互促进,但并不意味着某一方越多越好。文胜于质,终让人觉得浮夸,而显得气质全无;质胜于文,则让人觉得平淡,缺少了欣赏的热情,所以,在这两者之间做好权衡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让两者保持在各自恰当的位置,秉承着儒学的“中庸”之道。质不胜于文,文也不胜于质,文质两者各据其位,各安其分,相互之间各有奉献,又有所求,如此才能达到文质彬彬,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君子之道。Р 得分: 52分Р 这是一篇切合题意、观点明确的论述文。文章从诠释概念着手,阐述中先联系生活分论“文”与“质”,这既照应了命题所提供的材料,明确了概念,同时也丰富了议论的内容,突出了自己的认识。然后,通过“固然”“然而”等关联词,将思考推向深入,在比照中凸显矛盾,在类比中阐述矛盾的对立统一,深化了思想,体现了独特的思考。文章除去第1段表意上有些不够明晰外,其余部分结构自然严密,体现了作者比较严谨的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