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梁陈绮靡之风。这种将初唐诗与盛唐诗割裂开来的观点,不符合初唐诗的实际。正确的评价应该是: 初唐诗是过渡到盛唐诗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准备时期,正如美· 欧文《初唐诗》导言里指出的那样: “初唐诗本身并没有呈现出统一的风格, 而是结束了漫长的宫廷诗时代,缓慢地转变了新的盛唐风格。初唐诗人的贡献,除了“对技巧的密切关注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值得重视的贡献”——即唐律(今体、近体) 的形成(尤其是五言律绝)外,在风格上也体现着“通往盛唐风格”的变化。这方面, 在前人的诗论中就经常指出初唐诗人对盛唐诗人的影响(如: 宋之问南谪的创作, 在很大程度 10 上影响着杜甫晚年漂流湖湘的诗。杜甫有诗云: “宋公放逐曾题壁, 物色分明待老夫。”杜审言、沈佺期的影响亦如此。) 代表作: 沈佺期:《独不见》( 一作《古意呈补阙乔知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宋之问: 《度大庾岭》《渡汉江》 3 、五言律诗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过程中的意义(二) “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四杰”指初唐的王勃( 650 - 676 ) 、杨炯( 650 - 693 ) 、卢照邻( 634 ?- 689 ) 、骆宾王( 619 - 684 ?)四位诗人。他们大都生于贞观年间, 活跃在高宗至武后初年。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 闻一多语),“以文章齐名大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l 、理论上他们的文学思想的核心是:站在儒家立场反对齐梁绮靡文风,强调政治内容,附合儒家诗教说,强调诗歌的“经邦治用”的功利目的,这继承了孔子的诗教说,亦是唐太宗的主张,在当时来说,有进步意义。强调作诗要有刚健骨气,这是针对争构纤微的上官体而言的,这是当时诗风变革的关键, 也是以“四杰”为代表的一般士人的诗风与宫廷诗风的不同所在。四杰一登上文坛, 就遭遇到了“上官体”, 他们的首